优雅的等待goroutine退出
通过Channel传递退出信号
Go的一大设计哲学就是:通过Channel共享数据,而不是通过共享内存共享数据。主流程可以通过channel向任何goroutine发送停止信号,就像下面这样:
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优雅地停止goroutine,但是当goroutine特别多的时候,这种方式不管在代码美观上还是管理上都显得笨拙不堪。
1 | package main |
Go的一大设计哲学就是:通过Channel共享数据,而不是通过共享内存共享数据。主流程可以通过channel向任何goroutine发送停止信号,就像下面这样:
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优雅地停止goroutine,但是当goroutine特别多的时候,这种方式不管在代码美观上还是管理上都显得笨拙不堪。
1 | package main |
在不能更改channel状态的情况下,没有简单普遍的方式来检查channel是否已经关闭了
关闭已经关闭的channel会导致panic,所以在closer(关闭者)不知道channel是否已经关闭的情况下去关闭channel是很危险的
发送值到已经关闭的channel会导致panic,所以如果sender(发送者)在不知道channel是否已经关闭的情况下去向channel发送值是很危险的
在使用Go channel的时候,一个适用的原则是不要从接收端关闭channel,也不要关闭有多个并发发送者的channel。
换句话说,如果sender(发送者)只是唯一的sender或者是channel最后一个活跃的sender,那么你应该在sender的goroutine关闭channel,从而通知receiver(s)(接收者们)已经没有值可以读了。维持这条原则将保证永远不会发生向一个已经关闭的channel发送值或者关闭一个已经关闭的channel。
happens-before是一个术语,并不仅仅是Go语言才有的。简单的说,通常的定义如下:
假设A和B表示一个多线程的程序执行的两个操作。如果A happens-before B,那么A操作对内存的影响 将对执行B的线程(且执行B之前)可见。
1 | int A, B; |
一个网络请求Request,每个Request都需要开启一个goroutine做一些事情,这些goroutine又可能会开启其他的goroutine。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可以跟踪goroutine的方案,才可以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,这就是Go语言为我们提供的Context,称之为上下文非常贴切,它就是goroutine的上下文。
1 | package main |
context.Background() 返回一个空的Context,这个空的Context一般用于整个Context树的根节点。然后我们使用context.WithCancel(parent)函数,创建一个可取消的子Context,然后当作参数传给goroutine使用,这样就可以使用这个子Context跟踪这个goroutine。